幾天前,美國費城簽署法案,規定絕大多數商店、餐館必須接受現金。紐約類似法案也正逐步落地。
“無現金”在全球方興未艾,美國為什么要“踩剎車”?下面就跟著萬佳留學小編一起來看看吧!
到處都“不收現金”
曼哈頓。中午。85街和第三大道口的Sweetgreen照例顧客盈門,隊伍一直排到人行道上。店里服務員一字排開,流水線操作,為顧客選食材,加調料,攪拌,裝盒,結賬。
Sweetgreen是近年來興起的連鎖餐飲品牌,以“健康”、“有機”沙拉為主打,價位適中,頗受年輕上班族青睞,門店遍布美國各大城市,曼哈頓就有七八家。該店有個或許“不算特別”的規矩——不收現金,只收銀行卡,或用APP支付。
周邊不遠的美式快餐店Dig Inn,墨西哥餐廳Dos Toros,咖啡店Bluestone Lane,面包店Milk Bar,冰激凌店Van Leeuwe,也不收現金。
在曼哈頓中城、蘇荷區、聯合廣場周邊等繁華地段,一家家飲品店、小吃店次第開張,濃郁布爾喬亞風格的店堂里,往往掛著醒目的告知牌:本店“不收現金”。
商家說,不收現金提高了結賬效率(平均節約7秒),省下了每天點鈔結算的人工,降低了被搶劫的風險,有的還能從信用卡公司獲得高額補貼。
顧客們對此安之若素,誰錢包里沒幾張卡呢,再說本來也不怎么用現金。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,近30%的美國人在過去一周內沒有用現金買過東西。
記者隨機詢問了幾個Sweetgreen的顧客對不能用現金的看法,回答或是“挺好啊,省得找零錢了”,或是“這是個自由的城市,商家有這個自由”,或是“習慣了,現在曼哈頓到處是不收現金的店”。
“少數人權利”受侵犯
“無現金”已成浪潮,但同時,針對“無現金”的抵制也不斷升溫。
費城新簽署的法案規定,今年7月1日起,該市商店、餐館(停車場、會員制大超市除外)必須接受現金,否則將面臨高達2000美元的罰款。費城也成為美國第1個禁止“無現金”的大城市。
在紐約,去年12月一項類似法案提交,并舉行了相關聽證會,倡議者相信今年就可以獲得通過。
在新澤西,禁止“無現金”法案已獲得通過,只等州長簽署付諸實施。華盛頓特區、舊金山、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也在考慮類似的立法。
反對“無現金”者認為,拒收現金涉及歧視。
“無現金”購物的前提是有銀行賬戶,而賬戶規定有最低存款額度,因此對低收入人群來說,借記卡或信用卡并不是標配。此外美國有不少人沒有固定住址,或根本沒有合法身份,無法開銀行戶頭。
這些游離于金融系統外的人并非少數,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2017年的一項調查,美國有6.5%的家庭“沒有銀行賬戶”。他們主要是窮人、有色人種、老人、移民。紐約近17%的黑人和14%的拉丁裔沒有銀行存款,而白人這一比例僅為3%。
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也顯示,34%的黑人、17%的西班牙裔和29%的年收入低于3萬美元的人,在幾乎購買所有商品時都依賴現金。
非弱勢群體也有不少人因為不喜歡企業收集私人信息,而寧愿用現金支付。記者的鄰居小哥就盡可能用現金。他說,有一陣子刷卡買水果或蔬菜,結果被視為“追求健康人群”,健身房經常發郵件來騷擾。近期發生的萬豪酒店泄密事件,也讓很多人擔心信息系統的安全性,寧愿選擇用傳統但保險的現金。
雖然聯邦法律并沒有商家一定要收現金的條文,全美的統計也表明現金交易越來越少(已不到三成),雖然“無現金”化確實便捷高效,但美國批評人士認為,不收現金構成了對沒有銀行卡的人或其他習慣用現金者的歧視,剝奪了這些“少數人”的自由購物權。
商家呼吁“自由經營”
對禁止“無現金”,商家表示委屈。
在上月舉行的紐約市有關聽證會上,一家快餐店創始人說,她的店推行“無現金”初衷是為了免去員工每天處理現金的負擔,卻被誤解為“階級歧視或種族歧視”,為此感到“很悲哀”,“我的員工很多是弱勢群體,但他們完全同意我的無現金化決定。”
一些商家認為,禁止“無現金”過度強調平等,忽視了追求效率的商業需求。據美國媒體報道,大費城商會反對新簽署的法案。正在全美布局無現金“Amazon·Go”實體商店(據稱要開3000家)的電商巨頭亞馬遜也游說反對。
公平與權利的矛盾也在凸顯。有人認為,禁止“無現金”法案的措施,將允許地方政府決定企業如何經營,而不是消費者決定去哪里購物。企業有權在不受政府干預的情況下,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經營業務,換句話說,就是應該由企業而不是政府來決定是否實行“無現金化”。
但有關民意調查顯示,大多數人對禁止“無現金”表示支持。畢竟“平權”在美國屬于“政治正確”,很少有人會公開反對。
曾有人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,用現金購買信用卡公司推出的購物卡,憑卡在“無現金”商店消費。但這么做確實很麻煩,響應寥寥。
“社會鴻溝的象征”?
那么,“無現金”商店是否真的是“陰險的種族主義”,或者是對窮人無聲的侮辱?
或許。
一家“無現金”高級餐廳老板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大放厥詞:“如果你沒有信用卡,你可以使用借記卡。如果你沒有借記卡,你可能就沒有支票賬戶。如果你沒有支票賬戶,你可能一開始就不應該在商務場所吃飯。”
打開地圖可以發現,紐約各銀行的營業網點集中分布在富裕街區,而人口更多的貧困街區則數量稀少。“無現金”商店也大多遵循這個規律,基本上都在曼哈頓島或鄰近區域,廣闊的布朗克斯、皇后區幾乎是一片空白。顯然,不管這些“無現金”店是否自覺,低收入人群、沒有銀行卡的人,可能并不是它們的目標顧客。
雖然不少美國有識之士呼吁增大對窮人的金融幫助,降低金融機構的門檻,讓更多的人群也有借記卡,從而能享受到“無現金”商業帶來的效率和便捷,但這一目標至少目前看來實現遙遙無期。
生意依舊紅火的、還在不斷擴張業務規模的Sweetgreen或許并沒有意識到,任何人都有權在這里買到一份12美元的沙拉。有評論一針見血:拒收現金“如果不是種族主義”,至少也是“精英主義”的表現。
“無現金”,居然成了美國不可跨越的社會鴻溝的新象征。
以上內容,感謝閱讀。如對美國留學還有其他疑問需詳細了解的,歡迎和我們萬佳教育留學專家聯系。
>>我感興趣,馬上在線咨詢